每年央视“3·15”晚会落幕,消费者的目光总聚焦于被曝光的企业与乱象。然而,2025年的这场“打假盛宴”却意外催生出一条灰色产业链——营销号炮制虚假“315红榜”,以“权威推荐”之名收割流量与推广费。当监督沦为生意,信任被明码标价,这场打着“保护消费者”旗号的狂欢,究竟在掩盖怎样的真相?
一、“红榜”神话:一场精心设计的流量骗局
“XX品牌入选315红榜,闭眼入!”“这些良心国货被央视点赞!”——晚会刚结束,短视频与社交平台上便涌现大量“热心监督员”,用夸张的标题和煽动性文案编织“红榜神话”。然而,真相令人心惊:央视从未发布过任何“红榜”或推荐名单。这些榜单实为营销号自导自演的“剧本”:有的将未被晚会提及的品牌包装成“行业典范”,有的甚至将曝光领域的无关企业强行塞入榜单。例如,某卫生用品翻新乱象被揭露后,多个与事件无关的品牌竟登上“红榜”,诱导消费者为虚假背书买单。
二、灰色链条:流量至上,诚信溃堤
营销号的盈利逻辑直白而粗暴——用情绪化标题吸引点击,借跳转链接与软广牟利。一条阅读量破百万的“红榜”帖子,背后可能是数万元推广费的分成。更隐蔽的是,部分账号通过虚构“黑榜”制造焦虑,再以“删帖费”敲诈企业,形成“假监督、真勒索”的闭环。平台算法的推波助澜加剧了这一乱象:标题党内容因高互动率被优先推荐,真实信息反而淹没在信息洪流中。当“流量即正义”成为法则,诚信与事实成了最先被牺牲的代价。
三、信任危机:谁在受伤?
这场闹剧中,没有赢家。消费者被误导购买低质产品,企业因不实榜单声誉受损。例如,某食品企业因历史问题被列入“黑榜”,尽管早已整改合规,仍遭舆论围攻,销量暴跌。更深远的影响在于,公众对“3·15”的信任被透支——当“打假”本身被打假,监督的公信力何在?
四、破局之道:重建信任需要“多方共治”
面对乱象,监管部门已出手整治。中央网信办启动“清朗·优化营商网络环境”专项行动,剑指涉企虚假信息。但仅靠监管远远不够:平台需优化算法,严控标题党;消费者应主动核实信息来源;企业则需以透明沟通重建信任。更重要的是,全社会需达成共识——监督的本质是推动进步,而非制造对立。唯有回归“实事求是”的初心,才能让“3·15”真正成为守护消费者权益的盾牌,而非营销号收割流量的镰刀。
当“红榜”沦为生意,流量凌驾真相,我们失去的不仅是消费选择权,更是对公平与诚信的信仰。这场闹剧警示我们:监督的权威不容篡改,公众的信任不可消费。唯有让虚假榜单无所遁形,让诚信者得到尊重,才能构筑一个清朗、可信的消费生态。毕竟,守护信任,就是守护我们每个人的权益。